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
唱响“全国文化大县”品牌

县政协委员 覃严芳
文化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的灵魂。党的二十大报告对“推进文化自信自强,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”进行了全面阐述。长阳历史悠久、文化灿烂。从古至今,一条脉络清晰的历史长河,一如自然的清江从未间断,“幸福长阳”更是以奔跑的姿态拥抱变化,不断掀开新的篇章。但是,我县作为全国民族文化大县,在开发创新与保护传承方面还存在“墙内开花墙外香”的境况。主要表现在:
一、工作力度不够,文化氛围不浓。全县没有形成民族文化复兴的浓厚氛围,认为文化工作是软指标,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,各级各部门对文化工作重视程度不够,政策措施上未能真正重视民族文化及从事民族文化的优秀人才,让他们心无旁骛的做文化。文化工作者对繁荣民族文化的意义了解不够,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,见事迟、动作慢、力度弱。廪君文化旅游节等因受节庆活动申请的影响,近几年己经中断。
二、文化人才欠缺,创新意识不够。长阳作为文化旅游大县,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民族文化人才支撑。从当前来看,存在着从事旅游经营人员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不深不透,对长阳土家族发展历程、民风民俗、人文风情等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”,难以满足游客需求。民族文化人才断层现象严重,由于民族文化产品附加值无法支持专业人才队伍发展壮大,传承发展存在“人在艺在,人去艺绝”后续无人的尴尬境地。由于缺乏创作人才,近些年没有在全省全市享有名气的大作。
三、土家特色不浓,文旅经济不强。从县城大环境来看,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文化氛围的营造都是土洋结合,不伦不类,还有不少景区村民在民宿建设和经营中特色不浓,没有在“土”字上做文章。长阳留不住游客,要问一问游客在长阳能干什么。以观光为主的旅游,只是满足了游客一般意义上的感官愉悦,这种低层次需求容易产生审美疲劳,游客对长阳旅游的印象,局限在一江一库,没有曲径通幽,无疑难以持久,也不可能形成多元化的文旅经济效益。
针对上述问题和差距,对繁荣我县民族文化提出以下建议:
一、发展文化产业。借力全国民族文化工作先进县的优势品牌,将民族旅游文化做大做强。借着一江好水,一台好戏将旅游资源、民俗文化资源等以影视剧、小视频等方式加以呈现。打造类似于《姐儿生的乖》、《花咚咚的姐》等一批能代表当地特色的歌舞剧幕及文艺作品,实现文化旅游资源变为优势产业资源。我们更要有信心、有底气让长阳文化产品走向“星光大道”,亮相“世界杯”大舞台。
二、加强项目策划。当前,文化项目的策划要与乡村振兴紧密融合。出台更多“共同缔造”政策支持民族文化产品发展。通过乡居布局、乡土景色、乡民生产、乡亲生活、乡俗文化的挖掘和展示,打造最真实的乡景、最甜美的乡音、最浓郁的乡趣、最朴实的乡情,打造宿在风景里,醒在乡野间的慢生活状态。长阳文化需要“围炉煮茶”一代接着一代干,我们应大力挖掘、创新和推广优秀的民族文化成果,“弹性引导”在长阳空间中展示。着手打造一台长阳的“印象刘三姐”或“丽水金沙”,以其唯一性、艺术性、震撼性、民族性、视觉性,使巴土文化成为构建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文化。
三、夯实政策保障。探索在职业教育中增加民族文化专业,建立民族文化教育实践基地,实现教学、科研、实践“三位一体”的培养模式。积极争取政策,加强与有关民族院校的合作,推荐有志于民族歌舞、民族研究的文化干部定期到民族院校培训。出台支持文旅人才引进和待遇保障的有关政策,确保高素质人才留得住。加强乡土人才的挖掘、发现、培训,出台相应政策,鼓励乡土、民间人才发挥其独有的乡土文化优势,使其成为一支重要的土家民族民间文化推广和传播队伍。重视民族文化研究会工作,发挥老文化人的积极作用。
四、积极招商引资。“打铁还需自身硬”,当前提升文化旅游品牌,重点要加强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,持续完善好“一江好水、一台好戏、一艘好船、一名好导游、一桌好饭”五个一标准,我们要走出去把客户请进来。客户到来,不是机械化的座谈看片子,首先我们要思考的就是“我拿什么奉献给你,我的客户?”我们要随时随地打我们的生态资源牌和民族文化牌,餐桌上“吃”文化,项目包装“谈”文化,喝酒品茶“品”文化;要有招大商的资本,“跳出”长阳“一地一域”的局限,围绕生态康养度假产品策划包装好一批具有吸引力的文旅大项目,引进大企业、大集团投资长阳文化旅游,培育新的增长点。
五、扩大宣传推介。通过节庆活动积极向外推介,定期举办一年一度的廪君文化旅游节。举办国际性的游泳挑战赛、龙舟拉力赛;策划组织山歌好比清江水、土家歌王擂台赛等文化娱乐赛事,让更多的艺术名家走进长阳,放歌清江。持续办好珙桐花节、栀子花节、木瓜花节等,发挥非遗文化传承名人的作用,讲出长阳好故事,传播出“幸福长阳”好声音。
|